刘元昭想起卢象升确实是孤立无援才战死的,便放心的下达了命令。
随后,蒙番骑兵三万人,加上三个骑兵营,近四万骑兵离开遵化,返回草原,随后在古北口一带杀入关内。
因为崇祯下令各地部队勤王,密云等地防务空虚,最多只能自保守城,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华夏军的骑兵呼啸而过。
华夏军骑兵南下,接近京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卢象升这边,同时还有崇祯的责问圣旨。
卢象升立马觉得此事不简单,但是又无可奈何,当天就急的嘴里全是水泡,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带领麾下将领,前去与高起潜商谈。
高起潜手握精兵,却对卢象升说道:“卢总督,这些兵马都是陛下一点点省出来的,怎么能随意挥霍,咱家明日就率军回援京师,至于你说的与华夏军决一死战,就你自己去做吧。”
卢象升顿时有些悲愤交加,他拿起自己的孝服道:“本督不顾孝期,身披孝服,带着决死之心,领兵杀敌!而你为何这般做?
现在的华夏军定然没有马军,只要你借与我一万关宁铁骑也行啊!”
高起潜却是说道:“恐怕野战并非我部所长,毕竟华夏军可是灭了满清八旗啊,不可力敌。
卢总督,若是你心系为母守孝一事,待杂家回到京师向陛下禀明此事,陛下肯定会体谅卢总督的孝心,让你回去尽孝的。”
卢象升盯着高起潜,明白这太监是不会借兵了,当即就转身离去,之后枯坐一夜,满头尽皆白发。
卢象同看到自己大哥面貌,大惊失色,连忙喊道:“大哥,你怎么了!”
卢象升看着自己的弟弟,说道:“你我尽忠报国的时候,就在最近几天了,可是我死事小,就怕耽误了朝廷大事。”
卢象同听到这话,一时间情不自禁的趴在卢象升身上嚎啕大哭,许多将领闻声而来,看到此情此景,一时间也是悲愤交集,长吁短叹。
卢象升收拾了心情,当即集结部队,率先返回京师,响应崇祯的旨意,前去勤王。
明军的动向很快就被华夏军的探子掌握,刘元昭立马起兵,一路追击,而骑兵那边也是朝着卢象升前进的方向进行堵截。
最终在三河附近,卢象升部被刘元昭的主力大军团团围困,而高起潜的大军行进到蓟州城就停下来观望,丝毫没有救援的意向。
而蓟州守军之前就被华夏军炮轰了一顿,摄于火炮威力,亦是不敢救援。
这一次,刘元昭只是用骑兵拖住了卢象升的部队,进行围困,虽然自己的兵力充足,但是没必要白白的消耗。
就这样,卢象升的部队被围困了四五日,期间,卢象升派出大量信使让蓟州城的守军提供支援或是粮草,但是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此时,明军几乎要断粮了,而卢象升也失去了希望。
七月九日,卢象升让大军饱食一顿,他已经心存死志,决定主动出击,与华夏军交战,只求杀身成仁。
殊不知的是,远在京师的崇祯不见卢象升任何音讯,怀疑他叛变,于是在杨嗣昌的拾掇下,写了一封圣旨,将卢象升降职,并且命令孙传庭接任卢象升的位置。
孙传庭大为愤怒,得知是杨嗣昌的主意,一时失态,在朝堂上打了杨嗣昌,差点被崇祯问罪下狱。
就在京城里鸡飞狗跳的时候,卢象升率部与华夏军厮杀,一直到火药箭矢打光,车阵被破,数万明军被华夏军骑兵切割。
这时候,刘元昭知道卢象升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便让前方将领向卢象升喊话,让他投降。
卢象升回道:“国朝养士三百载,正是报国之时,本督绝不言降!”随后怒骂刘元昭只是沐猴而冠的反贼。
刘元昭大怒,当即就派出三千重骑,打垮了秦翼明的白杆兵,这明军几乎陷入绝境。
而卢象升却是高呼:“正是我辈杀敌报国之时,诸位弟兄莫要后退!”他身先士卒,手刃十几名士兵,并且斩杀一名华夏军的指挥。
最终被葛二蛋用步枪狙杀,从马上摔下来,他手下将领杨陆凯为保护卢象升的遗体,身中数枪,惨死当场。
随着卢象升的战死,明军胆气尽丧,天雄军在卢象同的率领下,尽皆战死,无一逃亡,只剩下虎大威、秦翼明等人突围。
刘元昭来到战场上,看着被手下整理过的卢象升,感叹道:“崇祯何德何能,竟让你死战不降?若是投靠朕,你的才华只会更加璀璨啊。”
卢象升战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师,,杨嗣昌怕他没死,以后会报复他,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
其中一人叫俞振龙,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真的死了。在杨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说卢象升没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加到卢象升的头上了。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
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
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而孙传庭在得知卢象升战死的时候,不顾自己身在朝堂之上,当即嚎啕大哭,念诗祭奠卢象升。
而杨嗣昌对卢象升战死的态度又及其凉薄,甚至还想让崇祯下旨责罚已死的卢象升。
孙传庭怒不可遏道:“卢总督此时本应该在家乡为母守灵!是朝廷夺情,让卢总督领兵对抗华夏军,而那高起潜坐拥五万大军在蓟州,竟然见死不救,罪魁祸首是高起潜才是!”
崇祯有些恼怒了,他觉得孙传庭说这话的意思不就是说他崇祯识人不明,将军队交给了高起潜?
当即就怒斥孙传庭,并没有给卢象升任何赏赐。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11007/274975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