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的前一天,华莱士派人先在草原上泼了大量石油,福尔柯克战役即将打响。
决战之日,双方军队穆然对立。
“布鲁斯不会来了。”
“他会到的,莫瑞和卢克兰都到了,他一定会到。”华莱士坚信。
苏格兰贵族们驻军在两侧,有点游离在战场之外的感觉,表达含义很清楚,要他们动手除非华莱士一帮人在战役中,能够打出优势。
爱德华先让爱尔兰人冲锋,消耗华莱士方的弓箭,更直白说是当炮灰,可华莱士早就通过史蒂芬劝降了整队爱尔兰民兵部队。
再加上,华莱士射出火箭引燃了提前泼出的石油,熊熊火势瞬间让英格兰先锋军全军覆没,攻守易形。
旁边观看的莫瑞和卢克兰不仅没有及时加入战场,反而在关键时刻撤离,爱德华一世早就将苏格兰贵族收买。
战斗一波三折,华莱士率领的人成为孤军,再加上爱德华一世用不分敌友的作战方式,再次将优势夺回。
威尔士弓手的抛射,一个接着一个犹如饺子下锅样倒下,不仅是华莱士方,还有英格兰方。弓箭不长眼,但是爱德华一世不在乎,只要能歼灭敌方,死几个士兵算什么。
战争没有悬念,爱德华一世离开前发下命令,让人把华莱士抓到他面前,最好要活的。
“在历史上,虽然战斗情况完全不同,但福尔柯克战役的确是英格兰军队大获全胜。”秃发影评人道,真实历史上纯粹是爱德华一世的统帅能力,以及更加精良的装备,击败的威廉·华莱士,不过那样的话电影会减少许多戏剧冲突,所以改动在他接受的范围内。
“苏格兰人不团结啊。”甘乃迪发出这样的感慨,说话时目光若有若无的看向苏格兰大臣康纳。
对比之下,和英格兰勾勾搭搭的民族党以及党魁康纳,和影片中的墙头草贵族,用苏格兰给自己换取利益的货色,没什么区别。
脸皮厚实的康纳没有丝毫反应,成功的政客要是因为一部电影就羞愧,那才失败。
银幕中华莱士也身中利箭,但他是英雄华莱士,夺得一匹马,朝着爱德华一世追杀而去,如果长腿国王死了,这场战斗还可以逆转。
前面镜头一直有拍摄,长腿国王身旁有位遮住头戴巨盔身披锁子甲,看不清样貌的人,但从能和爱德华一世交谈来看,身份不简单。
巨盔也就是覆面头盔,形状像铁桶套头上,是大概十二世纪的产物,此处是为了艺术效果,巨盔早就被取代。
都以为前面贵族们的倒戈是戏剧冲突最大化,其实冲突才刚开始,前面都只是铺垫。
华莱士骑马追杀国王,被巨盔骑士拦截,此时华莱士已是身负重伤,所以没有太多精力缠斗,使用诈伤坠马,让巨盔骑士下马查看,抓准时机反制。
脱下骑士头盔的瞬间,华莱士僵住,巨盔骑士是布鲁斯,双眼失去神采和光芒,无助得像一个跟父母走丢的小孩。
他为苏格兰的自由抗争,但苏格兰的国王却投靠敌方阵营,华莱士感到从未有过的迷惘。
激扬的苏格兰风笛以及风琴声,此刻格外刺耳,华莱士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的信念死亡了。
这段戏演员发挥得极好,让影厅观众都感受到华莱士的心碎,甚至有不少女记者都在为英雄抹泪。
原著中或许是害怕罗伯特家族的人状告,或许其他顾虑,剧情安排上给布鲁斯洗白,说一切事包括背叛都是老布鲁斯安排,罗伯特·布鲁斯本人不想用华莱士作为利益交换。
这样做是洗白了,也把布鲁斯这角色无限削弱,作为苏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屡败屡战也没丢失信心,绝对是一位枭雄。
什么是枭雄?欣赏佩服是私人情绪,而为了苏格兰独立,背叛盟友谋得利益,等待合适时机也合理。
布鲁斯认为的合适时机是什么时候?爱德华一世死翘翘后,历史也证明布鲁斯是对的,打得无能的爱德华二世狗血淋头,在班诺克本战役中一举摧毁英格兰的国本,让英格兰十几年都没能力再动兵。
楚舜将这段拍摄了出来,塑造另类的苏格兰国王,心狠手辣哪怕出卖自己的子民背叛盟友。
但布鲁斯又很矛盾,眼见追兵赶上,又不想华莱士在眼前死亡,救其一命。
他返回福尔柯克草原,看到遍地的尸体,他们都是苏格兰勇士,可现在只能长眠此地,因为他自身的决定。
人本就矛盾,布鲁斯跪在一具具尸体前,也在拷问自身的决定是否错误,此处是剧情抛出一个巨大的疑问。
以牺牲子民背叛盟友完成的蛰伏,真的有意义吗?
“不愧是苏格兰历史上杰出的国王,如果当时布鲁斯没这样做,苏格兰会全军覆没,因为布鲁斯他也不能整合所有苏格兰贵族,该背叛还是会背叛。”温斯顿评价:“苏格兰没有和爱德华一世时期的英格兰战斗。”
“我感觉布鲁斯此刻缺少勇敢的心,如果苏格兰团结一致,福尔柯克战役谁胜谁负不一定。”旁边的王子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但勇敢的心所指的是布鲁斯。”温斯顿说。
“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汝曾经做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汝或者奋勇战死。”王子说道:“勇敢的心罗伯特,我认为正是华莱士唤醒了布鲁斯勇敢的心。”
影厅内对罗伯特的争议很大,议论纷纷。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14149/708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