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璀璨的灯火。这里,是更大的舞台,也是更重的责任。
她想起了阅兵式上那感人的方阵,想起了魏全友老人那句“好啊,真好”,想起了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想起了夜空中绽放的、“兵团精神永放光芒”的焰火……
历史的接力棒,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传递到了她的手中,并且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她不再是那个因身份而倍感束缚的军垦城主官,而是成为了兵团精神的传承者和发展蓝图的重要绘制者之一。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八一精神图腾的昭示,在此刻有了全新的含义。
亦菲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她知道,军垦城的故事还在继续,兵团的传奇永不落幕。
而她,亦菲,将在这片更广阔的天地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她,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篇章。
那身发白的旧军装所代表的精神,必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永远指引着她和所有兵团人,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窗外,繁星满天,与城市的灯火交相辉映,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亦菲在兵团总部的日子,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精准而高速地运转起来。
副总的职务,分管着经济、发改、民族事务及部分科教文卫工作,摊子大,任务重,远比在军垦城时更加宏观和复杂。
她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叶倩倩作为一把手,主抓全局和战略,对亦菲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两人本就是搭档,彼此了解,工作配合极为默契。
叶倩倩的雷厉风行和亦菲的沉稳细致相得益彰,兵团总部的工作人员私下里都说,这两位女首长搭班子,效率出奇的高。
亦菲接手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便是那份关于推动整个兵团区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草案。
这不仅是兵团产业升级的关键,也牵动着战士集团的神经。
过去在军垦城,她需要避嫌,如今站在兵团全局的高度,她反而可以甩开膀子,光明正大地研究和推动。
好歹,这个工程小叔子叶茂曾经推动过,甚至把新能源和沙漠治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那也只是实验,并没有大规模开展,而亦菲正好根据叶茂的成功经验,展开工作。
她组织了数次专家论证会,邀请包括战士能源在内的多家相关企业参与研讨,深入兵团各师市调研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她发现,兵团范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有些师市盲目上马项目,有些则缺乏技术和市场支持,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风险。
而战士集团虽然技术领先,但在与兵团内部合作时,有时也会因为体量过大、技术门槛高,让一些兄弟师市感到难以对接和消化。
在一次由叶倩倩主持的兵团专题会议上,亦菲系统地汇报了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思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亦菲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她面前放着厚厚的材料,目光扫过与会的每一位成员。
“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但目前存在‘散、小、乱’和对接不畅的问题。”
“我建议,由兵团层面统筹,成立‘兵团新能源产业发展联盟’,整合各师市资源,统一规划布局,避免内耗。”
“同时,设立兵团新能源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项目。”
她顿了顿,特别强调:“对于像战士集团这样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我们既要积极引进合作,也要考虑如何让他们的技术更好地本土化、普惠化,带动兵团整体产业链的提升,而不是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与各师市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或者建立技术共享平台,输出管理和标准。”
这个提议,既有高度,又具操作性,尤其是关于战士集团的合作模式,既肯定了其领头羊地位,又提出了更有利于兵团整体发展的合作路径,跳出了以往要么完全依赖、要么刻意回避的窠臼。
叶倩倩首先表示支持:“亦菲同志的建议很好,站位高,思路新。我们发展产业,不能只看个别企业的得失,更要看对整个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战士集团是军垦城走出来的企业,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整个兵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联盟和基金的想法,我看可行。”
其他领导也纷纷附和,认为这是破解当前新能源发展困局的有效办法。
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亦菲的方案,并要求她牵头负责具体落实。
消息传到战士集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叶雨泽在电话里对亦菲说:“闺女,你这招高明啊!既用了我们的力,又没让我们吃独食,还逼着我们把最好的技术拿出来共享。好,这才是做大事业的样子!”
叶风也发来信息,表示战士能源会全力配合兵团的新战略,并已经开始研究技术共享和混合所有制合作的具体方案。
亦菲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她不再是被身份束缚的地方官,而是真正能够运用智慧和权力,去推动区域发展的决策者。
这种“立规则、建平台”的方式,远比以前在具体项目上纠结要高明和有效。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就在新能源联盟筹备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件涉及民族关系的突发事件,考验着亦菲的智慧和担当。
在北疆一个偏远的团场,因水源分配问题,兵团连队与相邻的地方维吾尔族村庄发生了纠纷,双方情绪激动,聚集了上百人,场面一度紧张。
虽然当地干部迅速介入控制住了局面,但潜在的隔阂和怨气并未消除。
叶倩倩高度重视,对亦菲说:“这件事处理不好,会影响民族团结大局。亦菲,你分管民族事务,亲自去一趟,务必把问题彻底解决,消除隐患。”
亦菲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着相关部门的同志,轻车简从,赶赴事发团场。她没有直接去连部听汇报,而是先去了那个维吾尔族村庄。
时值初夏,村庄里的葡萄藤开始爬架,杏树结满了青果。
亦菲让随行人员在村口等候,她只带着翻译,走进了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阿卜杜勒老人家中。
老人起初有些戒备,但看到亦菲态度诚恳,没有半点“官架子”,还用简单的维吾尔语问候,神情渐渐缓和。
亦菲盘腿坐在炕上,喝着老人递上的奶茶,耐心倾听他的诉说。
老人讲了村庄用水的困难,讲了对兵团一些灌溉方式的不满,也讲了历史上双方互助的美好记忆。
随后,亦菲又走访了几户普通村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她发现,问题根源并不仅仅是眼前的水源分配,还涉及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深层原因。
!-- 翻页上aD开始 -->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19909/3117943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