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村庄,亦菲又来到兵团连队,听取了连队干部和职工的意见。
职工们也满腹委屈,认为自己在戈壁上开荒种地不易,水资源本就紧张,村庄的某些用水方式确实存在浪费。
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后,亦菲将双方代表请到连部会议室。
她没有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首先肯定了双方都为这片土地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阿达西(朋友)”她看着双方代表语气平和而有力,“水和土地一样,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母亲不会希望她的孩子们为了争夺乳汁而打架。问题出在沟通不畅,出在设施老化,而不是我们之间有什么化解不了的矛盾。”
她当场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一,由兵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立即修缮和升级共用的水利设施。
第二,成立由兵团连队、地方村庄和水利部门共同组成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民主协商用水分配。
第三,建立定期联谊交流机制,比如共同举办文体活动、技术培训等,增进了解和友谊。
这个方案,既解决了眼前的实际困难,又着眼于长远的民族团结。尤为关键的是,亦菲亲自坐镇,督促各方当场敲定了细节和时间表。
看到兵团来的女首长如此公正、务实,而且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无论是维吾尔族村民还是兵团职工,都被打动了。
阿卜杜勒老人拉着亦菲的手说:“首长,您就像天上的月亮,照亮了我们心里的疙瘩。我们听您的!”
一场潜在的冲突,化为了促进团结的契机。
亦菲离开时,双方代表一起将她送到村口,气氛已然融洽。
回到兵团总部,亦菲将这次处理纠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向叶倩倩建议。
在全区推广这种“深入一线、倾听民意、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叶倩倩深以为然,立即部署落实。
经过新能源联盟筹建和民族纠纷化解这两件大事,亦菲在兵团总部迅速树立起了威信。
大家看到,这位年轻的女性副总,不仅懂经济,会管理,更善于处理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有着一颗公正为民的心。
就在亦菲全身心投入新工作时,家庭方面也传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一个周五的傍晚,亦菲刚结束一个会议,略显疲惫地回到公寓。推开门的瞬间,她愣住了。
客厅里,飘荡着饭菜的香气。系着围裙的叶风,正手忙脚乱地将一盘西红柿炒蛋端上桌。
旁边,坐着一位笑容温和的老妇人——是玉娥。
而更让亦菲心跳加速的是,沙发上,还坐着一个身影,是远芳。她正低头看着一本杂志,神情平静。
“妈?叶风?你们……远芳姐?”亦菲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玉娥笑着走过来,拉住她的手:“傻孩子,累了吧?叶风说给你个惊喜,非要自己下厨。远芳是来看望她舅舅的,正好也过来坐坐。”
叶风有些不好意思地擦擦手:“回来开个董事会,顺便……妈和远芳正好都有空,就一起来看看你。”
这显然是精心安排的“巧合”。亦菲的心怦怦直跳,她看向远芳。远芳也抬起头,对她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没有了以往的疏离,多了几分理解和释然。
这顿晚饭,气氛起初有些微妙,但在玉娥的巧妙引导和叶风努力的插科打诨下,渐渐变得自然起来。
远芳话不多,但态度友善,甚至还问了亦菲一些关于兵团工作的情况,听得颇为认真。
饭后,玉娥拉着叶风去厨房“收拾”,刻意将客厅留给了亦菲和远芳。
两个女人相对而坐,一时沉默。
最终还是远芳先开了口,声音轻柔:“亦菲,恭喜你。你在兵团做的事,叶风都跟我说了,很了不起。”
“谢谢远芳姐。”亦菲谨慎地回应。
远芳沉吟了一下,仿佛下定了决心:“其实,我这次来,主要是想当面跟你说声对不起,也谢谢您。”
亦菲愕然。
“以前……是我太执着于过去了。”
远芳的目光有些悠远“总觉得是我先认识的叶风,我们之间有过那么多……我放不下,也……有些迁怒于你。”
“但在米国这些年,看着叶风为事业拼搏,看着你一个人在军垦城,后来又到兵团独当一面,我慢慢明白了,感情不是先来后到,更不是占有。”
“你和叶风,是互相扶持的伴侣,你为他,为叶家,付出了太多。”
她顿了顿,继续道:“叶风需要的是你这样的妻子,能理解他,支持他,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他。”
“而我……或许更适合做他童年和青春的回忆,做一个永远的朋友和家人。”
“我打算留以后留在米国发展了,国内那边,我会彻底放手。以后,我们……可以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吗?”
这番坦诚的话语,让亦菲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长久以来横亘在她心中的那根刺,仿佛在这一刻被温柔地拔除。
她握住远芳的手,声音有些梗咽:“远芳姐,别这么说。我们……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这一刻,所有的隔阂与芥蒂,在真诚的沟通中冰消瓦解。
叶风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眼中充满了感动和释然。他走过来,一手揽住亦菲,一手拍了拍远芳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与远芳关系的破冰,让亦菲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温暖。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19909/3117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