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三国之黄巾崛起 > 第四十一章 埋头发展 鲜卑袭扰

第四十一章 埋头发展 鲜卑袭扰

和谈成功,彭济和张宁都非常高兴,带领所有要员都来迎接张淳。

没过几天,张梁和张桓也被接了回来,张梁还带着张桓亲自登门道谢。这样一来,张淳他们总算是冰释前嫌了。

张淳心想,现在太平教国也建了,百姓也安稳了,自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呀,怎么一直没有梦到那老头子呢?

这就好比玩游戏,做完了一个任务回来,找不到NPC了,任务都没法交。

没办法,张淳只当是还没做到那老头的要求,所以开始专心研究怎么发展国家。

张淳通过研究发现,因为受现在的生产力水平约束,国力和人口是紧密联系的。人口多,能耕种的土地面积就大,粮食产量就高,粮食产量高,能养的人就多,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致力其他的事情,而国力就会变强。

因为不限制人口流动,所以坤国优厚的条件吸引了黄河南岸地区很多的人迁徙过来。相比之下,坤国的人口相比其他州郡已经是最多的了。

在政策上,坤国的各项基本国政都已经实施,而且效果显著。

在张淳的建议下,张宁通过对《太平经》的理解,编出了一本讲述教义的《太平经义》,用于帮助普通百姓简单系统地学习太平道。而且还在里面详细规定了八十一条教条,要求教众必须遵守,并且相互监督,有违反者就会受到惩罚。

仅仅两年过去,坤国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太平经义》,并且对里面的教条严格执行。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乐环境。而且人人学习张宁的《太平气诀》,整个坤国百姓的体质,都大大增强。

不但张宁编书,张淳把自己脑子里的所有科学知识也都编著成书,先教会张宁手下的传道师,再让传道师教给其他人。

有了印刷术的支持,全国各地都兴办学校,信都还设立太学院,只要考试合格的人,都能进入太学院学习高级知识。

张淳还主持成立了一个科技局,设立在工部辖下。招了些能工巧匠,专门搞各种发明。一些现成的东西张淳直接教他们,一些张淳只懂皮毛的就给他们说个大概,让他们自己去研究。

比如轴承,张淳只和王能画了一个大概的图形,说明里面的构造情况,王能没花三天时间就给他做出来了一个,而且装在马车轮上效果显著。

最耗费张淳时间的是制作火药,张淳只记得火药的材料是硫磺,硝石和木炭,但是怎么配比他却不知道,足足试了半个月,才找到了正确的配比。

得到火药的那一刻,张淳都高兴疯了,以为马上就可以造枪造炮,称霸世界。但是现实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首先制造出来的火药根本没有足够的冲劲,打出去的子弹没有太大的杀伤力。再一个制作的铁管只要用到十多二十次就会烧通或者变形,根本扛不住高热量。而且火药难以保存,动不动就上潮,存放时间稍微长一点就点不燃了。

受到打击后张淳才算是认清现实。历史上唐代就发明的火药,为什么到了明朝才算是成熟地进行武器化。是因为古代人傻吗?不是,是因为火药要发展成武器,还需要许多额外的条件,比如冶炼技术,采矿技术......

不过张淳并没有放弃,专门在科技局设立了火药小组,负责天天研究怎么把火药变成武器。

除此之外,张淳还成立了一个蒸汽小组和一个电力小组。他认为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萌芽,只要他开了头,哪怕是只提出一两个字,有人不断研究就会不断有新发现。

也是穿越过来直到现在,张淳才算是把他所有的知识都奉献了出来。这两年来坤国太平安康,张淳也不用操心军事,所以基本都是在科技局里搞发明。

小到农民用的锄头耕具,大到攻城用的铁甲冲车,都是科技局的成果。

由于突飞猛进的发展,信都人满为患,张宁开始在巨鹿兴建新的都城。

而天下变化的不止是坤国。汉朝与坤国签完和约之后,让董卓戴罪立功,领军进入凉州平叛,董卓大胜。接着皇帝同意曹操他们的上奏,削减宦官的权利,提拔重用许多党锢之人。又废刺史,在各州设州牧,允许各州各郡自己建立军事力量,守卫地方。

这样一来,许多打着黄巾军旗号造反的人,也纷纷逃进坤国避难。坤国一下招揽了不少人才。

可惜并不是事事都顺利,坤国越是富庶,鲜卑南下劫掠的次数就越多,短短一年之内,侯猛和董全已经上报了十余次与鲜卑的对战。这还是被遇到的,没被遇到的次数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代郡和上谷简直不堪其扰,于是这年二月,刘焉上奏张宁,请求出兵讨伐轲比能。

张宁召集各位议员,开始商议对策。

张梁先开口:“那鲜卑蛮族,胆敢袭扰我国边境,必须派大军清剿,将它们赶出边塞!”

“听闻轲比能的部众,多达数万骑,想要打败他们,可不是易事。”孔牧顾虑道。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31827/7269392.html

本站地址:guangyinzhiwai.com
最新小说: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兰芳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