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缆镇语录 > 百 爱 神后记

百 爱 神后记

治,不扰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文景之治”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

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唐高祖李渊为唐朝制定下了尊祖崇道的国策,在这个国策下,唐太宗李世民

采取了尊崇道教,同时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

唐朝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来分离皇帝的权利,避免政令出错,唐太宗规定自己

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

心情不好时作出的不慎重决定。

同时唐朝采取了道家思想的慈悲心态,减轻了刑罚,同时进行劝善。

唐太宗

放三百九十个死囚回家过年,让他们第二年秋天再来,结果到了第二年没人监督,

死囚都赴约回来了,于是唐太宗就赦免了这些死囚。

后世明太祖朱元璋评价“贞观之治”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

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无为而治”的典型治世“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

又说“康乾盛世”也是一例,但我个人以为,康熙帝还是发动了太多的战争,不

在“无为而治”之列。

本句中,帛书本与通行本仅有一字之别,前者为“居”,后者为“处”,意

思差别不大,“居”字含有“处”的意思。一点点微小的差异在于,“居”字的

46

古字是“踞”,甲骨文、金文中,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是“蹲着”。

而蹲着就

是这一点点差异了,它代表的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居无为之事”,应该更符

合老子的思想。

另一个颇有意味的就是“不言之教”了。

人类“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800——公元前 200 年间,人类文明最重要

的三个分支,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摩尼,古中国有老子、孔子。他

们不仅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而且,居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言之教。

苏格拉底的思想见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著名的《对话录》;释迦摩尼

的思想亦由弟子阿难所记录;孔子的主要思想载于《论语》,也是弟子们所编录

而成;老子的《道德经》仅 1700 言,为关尹喜强逼而留,否则,老子应该也是

不录一字而入函谷关的。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大哲,都是“不言之教”的倡行者,这难道只是一

种巧合吗?

这里,要说回“名,可名,非恒名”了。语言是不可能完全覆盖一个事物的,

当你试图用语言去描绘或定义它时,就意味着该事物部分信息之丧失。

语言,是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语言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也

是语言引领人类进入文明的。

但是,所谓“所有的进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语言虽然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靠语言文字传承的人类文明,是建立在一个有

重大缺陷基础之上的大厦,每一代人削弱一部分信息,这样,离事物的本源就会

越来越远,后人得到的难免都是错误信息,这就是文明发展的悖论——从一个看

似光明的起点出发,却最终难逃整体灭绝的命运。

比如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传世通行本《道德经》,与竹简本《老子》

早已大相径庭,那么,它离真正的老子思想,又会有多大的距离呢!

佛祖释迦摩尼留下的“拈花微笑”之典故,亦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五灯会

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记录: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另外,我在今人的书中看到佛祖的这么

一句话:“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讲法,如掌上叶”,读经不多,我一直没

47

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也可能是今人杜撰,但我却喜欢这句话的生动与博大,所

以还是摘录了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想,不著文字、不言之教,应该是为了完整保留宇宙与世界真相的最佳选

择吧——拈花一笑,会心自知;以此传承,世人得渡。

【翻译】:所以,世间有大智慧的人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不做那些超

出自然馈赠而欲赢得更多资源的事,也不试图用言语去描述万事万物,只是希望

通过自己的行为能让世人从中参悟天道,以此教化世人。

--------------------------------------------------------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43148/12897601_2.html

本站地址:guangyinzhiwai.com
最新小说: 我带家乡科技致富 重生就别当舔狗了 我抢了别人的重生门票 让你算命,你说我算什么东西? 老六老师:我淋过雨,你们想撑伞 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 华娱太子爷! 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 表白失败,那就追她闺蜜 我养大的妹妹们,只想把我送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