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夫中校!”马利宁和罗科索夫斯基商议之后,松开了捂住话筒的手,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和司令员同志商量过了,你的部队距离杜博谢科沃会让站最近,必须派出部队去增援。”
索科夫结束与马利宁的通话后,握住话筒发了一阵呆,随后让通讯兵帮自己接通了别尔金的电话。别尔金如今就在距离会让站最近的那个镇子里,让他决定派遣多少兵力去增援。
电话接通之后,索科夫开门见山地问:“副旅长同志,你们那里的情况如何?”
“报告旅长同志,我们的侦察兵回来报告,镇子的西面有德军的装甲部队出现,看样子,他们打算对镇子发起进攻。”别尔金知道索科夫不会无缘无故打电话给自己,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任务,因此汇报完镇子的情况之后,试探地问:“你给我打电话,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是这样的,副旅长同志。”虽说在镇子附近已经出现了德军部队,但是向杜博谢科沃会让站派遣援军的命令,却必须无条件执行,大不了减少派遣的增援部队数量:“参谋长马利宁上校刚刚给我打来电话,说由步兵第316师的部队坚守的杜博谢科沃会让站,正遭到德军的猛攻,眼看就要失守,希望我们能派遣部队去增援。”
“什么,派遣部队去增援杜博谢科沃会让站?”别尔金吃惊地说道:“难道上级不知道,我们这里很有可能也会遭到敌人的进攻。若是在此刻抽调兵力去增援,削弱了我们的防御力量,等敌人进攻时,我们怎么挡住敌人?”
“这是司令部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索科夫说完这句话之后,放缓语气说道:“副旅长同志,你是前沿指挥,派遣多少人去增援,由你说了算。”
别尔金显得很是为难,他喃喃地说道:“旅长同志,这可不好办啊。派遣的人数多少,肯定会影响到小镇的防御;可要是派遣的兵力少了,又起不到什么作用。要知道,没有反坦克武器的轻步兵,在敌人的坦克面前就是待宰的羔羊。”
“副旅长同志,”索科夫思索了一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你从三营和四营各抽调一个连,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杜博谢科沃会让站,增援那里的守军。而剩下的部队,我想应该是有能力守住镇子的。”
“好吧。”别尔金说道:“我立即把纳佐罗夫大尉和瓦夏少校叫过来,向他们布置任务。”
卡尔索科夫见索科夫放下电话之后,一脸担忧地问:“旅长同志,我刚刚听到你告诉马利宁上校,说从小镇到会让站的这段距离,都是无遮无拦的开阔地,我们的部队在通过这片区域时,一旦被德军发现,很有可能遭到炮击或者轰炸。虽然这次只抽调两个连去增援,但我想部队的伤亡一定会非常惨重。”
索科夫没有吱声,心想自己派遣两个连的兵力去救援杜博谢科沃会让站,不过是尽人事而已。说不定部队还没有赶到目的地,那里就已经被德国人占领了。
他心里正这么想着,就听到旁边的卡尔索科夫小心翼翼地问:“旅长同志,我听说杜博谢科沃会让站只有不到30名战士,面对德军的猛攻,他们能守住阵地吗?”
索科夫转头望向卡尔索科夫,脸上露出了苦涩的表情,二十几名轻步兵依托简陋的野战工事,而且还是在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面对德军一个装甲车的进攻,要想守住那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他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参谋长同志,我觉得阵地失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只希望别尔金中校派出的部队,能赶在敌人占据会让站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样多少能延长会让站陷落的时间。”
“从小镇出发,就算以最快的速度急行军,要赶到那里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卡尔索科夫摇着头说:“友军的指战员就算表现得再顽强,也不见得能支持一个小时。”
索科夫盯着面前的地图没有说话,脑子里却在回想后世关于这场战斗的资料。
按照大家所知晓的战斗情况,是一级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战士,顽强地抗击着德军装甲营的进攻。在消灭敌人18辆坦克和一百多名敌人后,坚守阵地的指战员全部牺牲。
然而后世却有很多营销号,在大肆否认发生在杜博谢科沃会让站里的战斗,说是苏方杜撰出来的一个虚假宣传。
为了证明他们的论点,还煞有其事地列举了诸多的“证据”。
关于会让站战斗的报道,最早出现在11月19日的《消息报》上,该报一位名为伊万诺夫的前线通讯员,在一篇题为《战斗中的近卫第8师》(因为第316师于11月18日授予近卫称号,为近卫第8步兵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该师防守在1075步兵团左翼的一个连在遭到德军包围的情况下击毁9辆坦克并使另外的3辆坦克起火,在奋勇作战之后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守住了阵地,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该文中并未出现克洛奇科夫等人英勇牺牲的情况。
同年11月27日,属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机关报《红星报》刊发一篇名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近卫军军人》的报道,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到了近卫第8师的28名战士击毁了德军18辆坦克,最后全体牺牲的“丰功伟绩”,成为“潘菲洛夫28勇士”故事的最初雏形之一。
次日该报纸再次刊登了一篇名为《28位英雄的遗愿》的报道,由该报编辑部知名编辑兼作家的亚历山大·克里维茨基亲自执笔,首次对这次战斗做了“详细的具体描述”,并声称所有牺牲的指战员遗体都安葬在杜博谢科沃村的集体公墓中。
1942年1月22日,克里维茨基又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为了28位陨落的英雄》的随笔文章中提到了克洛奇科夫的遗言:“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以及在文中声称这个“英雄故事”的最后一位幸存者伊万·纳塔罗夫,在野战医院伤重不治之前讲述了他们的战斗情况并首次公布了这“28勇士”的详细人名单。
至此,为世人所熟悉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就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除了新闻报道方面的资料外,他们还专门提到,根据苏军战报记录,在11月16日当天第1075团总共击毁了9辆德军坦克,这个数字仅为后期报道中“潘菲洛夫28勇士”击毁坦克数量的一半,还是全团的战果。
营销号们通过种种所谓的“证据”,来竭力否认杜博谢科沃会让站发生过战斗,甚至对潘菲洛夫28勇士是否存在也提出了质疑。
他们所发表的帖子,看似有几分道理,但只要细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53713/3062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