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是在说笑吧?时下婚约多讲究门当户对,娘子说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只是极少。且母亲的血统决定孩子的出身,若是贵族男子嫁娶奴籍女子,所生子嗣三代以内不能科考,不能入仕。
娘子想想,他们的子嗣,上品贵族容不下他们,下品寒门他们又难以放下身段融入,只能在中间吊着,忍受白眼和歧视。为着子嗣后代着想,他们也不会如此行事。且女奴若是与贵族男子发**情,对女奴的惩罚也极为严厉,连人带孩子都会被卖进女楼,且终身不得赎。女楼什么地方,娘子总该知道吧?”
孟萦摇了摇头道:“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过这么个地方,并未有人给我普及女楼的知识,爹爹更是提都没提过。”
“女楼的女子分好几种,最可怕的就是终身不得赎的这种。她们一生都得为女楼服务,她的生育能力被当做物品拍卖,一生可能要为不同的男子,生下好几十个子嗣。孩子一生下来,便被他生身父亲抱走,终生不得见其母。等到她们年老色衰,再无生育能力,日子更是难过。”
至于怎么难过,萧瑾瑜并未说出来。
他不用说,孟萦也能想象得到。
“女楼里其他的女子,便是犯事被判到女楼服役的吧?”孟萦问道。
“是的,这类女子根据服役年限不同,要做的事情不同,但最多的还是繁育子嗣。女楼为大曌的人口增长做了不少贡献。正是因为女楼的日子让众女郎心生畏惧,故而女奴一般不敢越过身份,招惹与她身份不符的郎君,因为后果,她承担不起。而贵族女子若娶奴籍男子,所生子嗣也会被人指点,故而一般权贵家中女子纳娶侍奴,都不会让他留下子嗣,以免孩子的出身被人指点诟病。”
孟萦知道大曌的等级森严,但她并未了解如此细致严苛。也难怪纵使权贵家中女奴不少,也很少听说逾越之举。因为纵使女奴生出子嗣后代,却不会有好的未来,身份上的诟病会伴随一生,以后要么为奴,要么举步维艰。而女奴与主子偷情的风险过大,她们根本不敢有逾越之心。另外,孟萦发现大曌女奴的日子过得很好,及笄之前,要做一部分工,等到被主家配了婚事之后,若是有孕,便不再上工,完全由夫郎们供养,衣食无忧。
“玉郎,我们接着说女子要娶那么多夫郎,为何还要感谢孟太傅?”
“那还要从孟馨说起,她后来姻缘不顺,她自幼与孔家嫡子订婚,但她有个青梅竹马的郎君,她本意娶那郎君为夫,可孔家不肯退亲。要知道女郎珍贵,若孔家退了亲,他很难找到比孟家更好的姻缘。
于是孔家借着修改律法的机会,利用门生制造舆论,逼迫孟家女郎娶了孔家郎君,并且通过律法的形式,保证了正夫的权益。
而孟家女郎为了不让心上人受委屈,便联合同科进士和孟家的门生,与孔家进行博弈,最终的结果就是侧夫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若不是孟太傅理智尚存,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平衡和和谐,这场孔孟两家的争论还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
“那这场争论与娶夫郎多少有什么关系?”孟萦不解地问道。
“当然有关系,当时根据统计的数据,男女比例是四比一,于是便有人建议每位女子娶夫郎四人,但孟太傅反对,他认为如果强迫每位女子娶四位夫郎,那么郎君们就没有嫁人的压力,反而不会努力,反正最后实在嫁不出去,还会有官配。
于是孟太傅便建议至少娶三位夫郎,这样有一位郎君的嫁人计划便会落空,这样他要么入伍,要么就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最后顺利嫁出去。正好这时,药谷的谷主研制出了多子丸秘药,可大量生产,且药材并不难种植。于是孟太傅的提议才能得以通过。
事实证明,孟太傅绝对是明智之人,自此后,郎君们为了嫁得好,都得努力让自己变好,努力上进。而女郎们也因此而受益。郎君们因为孔孟两家的博弈,侧夫和侍夫的地位可不像古时妾的地位那般低下。大家都得了益处,于是,太祖时的律法才得以修改,时间证明了太祖的英明。”
“太祖只是努力改变混乱的现状罢了,并未窥得天道的启示。”孟萦轻轻地说道。
“娘子何出此言?”萧瑾瑜不解地问道。
“玉郎想想,最初的父权当道时期,数百年对女子们进行压迫,有谁想过女子的权益?而是不停地用女德女训来压迫女子,将女子当做父母、丈夫的私有财产一般,有随时生杀予夺的大权。
女子未婚前无私产,出嫁后除了嫁妆,要服从丈夫,丈夫死后要从子,几重压迫。毫无晋升通道,一出生便定了终身的命运。因为她的出身,就意味着她未来要过什么样的日子。而男子则可以外出奔前程,科考换门庭。男子靠着压迫女子,制定严苛的条条框框将女子限制在一隅,坐井观天。
殊不知,一个民族的较量,向来就是母亲的较量。一个好母亲可以旺三五代。世道为何如此,为何男多女少,我想女神萧念念的本初意思并非让女子们承担如此沉重的生育压力,而是想让世间男子明白,男女本是造物主留在人间的精灵,本应相互吸引,相互爱重,而非一方压制另一方。
男子体力好过女子,是让他保护体弱的女子,而非压迫她,榨取她身上的价值。女子力弱娇柔,但韧性十足,可孕育子嗣后代,使族群得以延续。男女一刚一柔,本应互敬互爱,互帮互助。
最后秦王在事成之后,毁约她娶,当女神萧娘娘提出离开时,他疑心深重,甚至赶尽杀绝,这本就有违天道。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58344/1871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