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汉武挥鞭 > 第二章 吴楚之乱(修)

第二章 吴楚之乱(修)

叛乱之初,晁错和刘启二人都是惊慌失措,显得毫无准备。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晁错的惊慌是真的,他是真的毫无思想准备。但刘启却早有预料,甚至心里早就有多种预案。

刘彘之所以看得清楚,是因根据史籍记载,这场蔓延大半个帝国的反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便彻底平定。

若非早早预作准备,可能吗?

不说打仗,单单让十余万步卒横跨大半个帝国,走路都得花上多少时日?

很显然,汉帝刘启从削藩最初扮演的热血冲动,到叛乱开始时的进退失据,再到叛乱平定后的悔恨不已,都是装的!

根本就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完整的大剧,完美的骗过了天下人!

看看后世史书,这场大剧是何等结局。

晁错被杀,参与叛乱的七个强大诸侯国尽数沦陷,强烈反对梁王刘武成为储君的窦婴从赋闲在家的小官一跃成为当朝太尉。

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王从此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诸侯国的属官也大幅削减,改各国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

如此一来,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不过,兴许是老天爷都对汉帝刘启的狠绝阴戾看不过眼,便让他的这出大剧出了些许差错,留下一丝瑕疵。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梁王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大破梁军。一时间,梁国情势万分危急,随时都可能被灭国。而此时的太尉周亚夫正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却根本不发一兵一卒来救。

梁王数次派人进京诉苦告急,窦太后苦苦哀求皇帝下旨处置周亚夫。但皇帝一方面下旨命周亚夫出兵相救以安抚太后,另一方面又下旨给梁王,让他必须死守梁国,不得逃跑。

周亚夫面对圣旨,竟是无动于衷,仍旧按兵不动。

在刘彘看来,显然周亚夫在带兵出京前就得到过景帝的暗示,否则哪敢如此大胆?

要知道抗旨不尊,那可是诛族的大罪!

即便忧心叛乱太久,动摇国本,周亚夫也没有去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这不是逼着吴楚联军对梁国做最后一搏吗?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可惜的是,这只急眼的兔子没有汉帝和周亚夫想象中的那么给力,到死也没拉上梁王陪葬。

存心借刀杀人的汉帝刘启非但没有解决掉胞弟梁王,反而让他因为抵挡住叛军主力立下大功,一时间声名大振。

想到梁王未死,小刘彘心里有遗憾也有庆幸。

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梁王的存在是他登临储君大位的有利臂助。

只是待得刘彘成为太子后,梁王会作出一件极有可能威胁到他生命安全的事。历史上的刘彘是躲过去了,却不知自己这只穿越时空的蝴蝶,是否也能全身而退?

多想无益,不如抓紧时间多多锻炼。

小刘彘最近已经照着上辈子的训练科目,有计划的开始锻炼。三岁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只要坚持下去,到得数年后梁王发难,靠着一些小道具和小手段,摆平几个游侠应该不在话下吧?

小刘彘不是没想过亲手培养几个亲信侍卫,但这样就显得太过显眼了。

无为而治,这是汉初的皇帝一直很信奉的规矩,也是刘彘现在内心的真实写照。

既然历史的轨迹暂时是对刘彘有利的,那他此时便要尽量避免干预历史的进程,等到自己安安稳稳的登上太子的宝座,才能适当做一些不太犯汉景帝忌讳的事。

https://guangyinzhiwai.com/book/64473/25290596_2.html

本站地址:guangyinzhiwai.com
最新小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兰芳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